查看原文
其他

当红树林向北挺进1°

温轩 浙江宣传 2023-04-19

 戳蓝色字关注我们!



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湛江市,考察了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,了解当地加强红树林保护情况。他强调,这片红树林是“国宝”,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。


早在2017年4月,他到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考察时,就强调一定要“把红树林保护好”。


你可能不知道,浙江也有红树林。北纬22°的湛江,是“红树林之城”,而北纬27°的福建福鼎,是红树林自然分布的北界。但在浙江,人们通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工引种,将红树林种植的北界向北挺进了1°。


“海岸卫士”“鱼虾粮仓”“海洋森林”……从人们对红树林的赞誉中,足见其珍贵的生态价值。浙江为什么会成为红树林的北界?又该如何更好保护修复红树林?


苍南县沿浦湾上千亩的红树林蔚然成林、绿意葱茏 图源:苍南发布




红树林是地球上一种古老的生物群落,在浙江的出现,可上溯至冰川纪前的远古时代,后因冰期而消亡,直到1957年才首次人为回归。


那是66年前,为了抵御台风,温州乐清西门岛的岛民从福建引入秋茄红树林种子胚轴,成功种植了3万余株红树苗。从这次的北移引种开始,浙江有记载的大规模红树林引种有10多次,温州的瓯江、鳌江、飞云江、乐清湾都种上了红树林,宁波、台州也纷纷引种。目前,全省累计种植面积1370公顷左右,其中75%在温州。


浙江本来不是红树林生长的天然北界,因此,引种北移至北纬28°的过程,红树林遭遇着生存挑战。


纬度越高,气温越低。面对浙江频繁的冬季低温,红树林生长发育明显迟缓。这也是海南岛的红树林可以高达10-15米,而浙江的红树林大多又小又矮的原因。身高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,就是林下经济发展受限。


在“南红北移”后的2007年起,位于温州的浙江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科研团队,陆续从福建等地引种了10多种红树林植物,大部分品种被冻死。只有秋茄、桐花树熬过严冬,秋茄表现最好。筛选具有突破性意义——首次确定了较高纬度海域(浙南)红树林秋茄的宜林线,建立了一套适合较高纬度海域的红树林北移技术。


在此实践基础上,温州实现了种苗选择上的突破。其中,龙港市红树林湿地公园的成林区域,红树林平均高达4.5米,是我国最北红树林成林面积最大的区域。龙港秋茄母树林,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秋茄抗寒良种,可耐零下5.5℃的低温。


龙港红树林湿地公园 图源:温州生态环境


既然红树林北移这么难,为什么还要引种?


红树林除了显而易见的抗台防风、消浪固碳功能,还是国际公认的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之一。我们通常称森林是“地球之肺”,湿地是“地球之肾”,而红树林兼具两者的特点。


从树冠到底部淤泥,红树林自成一个多种生物共存的立体循环生态系统。在温州,红树林所种之地生态环境改善,更多物种尤其是鸟类选择了这里。


比如,原本因工业污染,滩涂生物几近绝迹,在种植红树林后,出现了贝类、鱼、虾、蟹等多种海洋生物。河鳗、河蟹、江鲫等瓯江洄游动物,也都“失而复得”;红树林能强力吸附水中氮、磷、有机物和有毒重金属,乐清海产养殖、苍南紫菜种植,因此实现丰收。


红树林的神奇之处,就在于哪怕长成不了参天大树,但只要有一小片绿荫,也足以改变一个区域的生态。


苍南县沿浦湾的红树林蓬勃生长,滩涂生物资源呈现多样化 图源:苍南发布




红树林的生存危机不只浙江有,但是“南红北移”,生存更显得不易。


因为存活的树种单一,浙江的红树林极易爆发病虫害。洞头“十里湿地”上种植了5年的红树林,由于前两年遭遇严重的病虫害,至今长了不到1米高。


还有,无声的生态争夺战正在进行。1979年引进中国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,蔓延迅速,严重威胁本土潮间带生态系统,抢占红树林的生存空间。在乐清西门岛,两者就陷入了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混战。


此外,大面积扩种红树林,最大的难度是用地矛盾。上世纪90年代,为了发展养殖业,西门岛大片的红树林被毁,66年前种下的红树林只剩下3亩。直到2005年,西门岛才重启规模引种红树林。


人与树,孰进孰退的背后,是生产、发展与生态“三本账”怎么算的问题。


我们先算生产账。浙江沿海地区,渔民靠海生存,过去出海打鱼,现在“洗脚”上岸后,就靠海滩涂养殖。收回滩涂种植红树林,对于渔民来说,是实实在在的收入减少。“海边滩涂上大面积种植红树林,老百姓赶海怎么办?”这个问题甚至打进了政务热线。


另外是成本问题。种植红树林,1亩成本从三四千元到三四万元不等,种植后还需长期管护。


再看发展账。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的温州,土地资源先天不足。而2020年8月出台的《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(2020-2025年)》,明确了全面保护各地现有红树林,这相当于划出一条用海生态红线。


当然,所有这些当下的、显性的账,不足以涵盖红树林真正的生态价值和对环境的呵护意义。有研究表明,一公顷的红树林,一年产生的生态价值为329.12万元。照此计算,温州红树林一年贡献的生态价值为11.95亿元。这笔钱或许不能“取现”,但对未来,它的增值空间将会被无限放大。


由此可见,为了城市未来发展,留下滩涂还是种下成片的红树林,答案已不言而喻。人类每一次为了自然而作出的让步,从长远看,大自然都会给予更丰厚的回馈。


沿浦湾红树林省级重要湿地 图源:温州宣传


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,是相互依存、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。他还指出,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。


红树林守护海洋,我们应该守护好红树林。在国家“十三五”“十四五”重大海洋工程“蓝色海湾”综合整治行动中,温州洞头、苍南都有海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。这些工程推进后,都取得不错成效。比如,修复后的苍南沿浦湾红树林,预估碳汇储量达9000吨,并力促浙江省首例红树林碳汇交易试点落户苍南沿浦湾。


类似的经验,正在保护红树林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。在红树林北移的进程中,温州特殊的地理环境,决定了它是独一无二的“试验场”。


可以确定的是,对红树林的保护修复,不能是孤立的,应当有科学、合理的规划,有社会、民众的参与,有系统、完善的呵护体系,还有健全、有力的制度构架。具体而言,笔者有以下四点看法。


首先是摸清家底。包括红树林整体保护工程、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、种苗保障工程、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工程、科技保障工程等的整体推进,才能为红树林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


其次是厘清职责,加强红树林保护地管理机构建设。从结果导向来看,多头管理存在的弊端明显,需要建立统一稳定的管理体系。另外,种植红树林,关键在后期营建和养护,需要层层落实责任清单。


再者是开拓思路,促进公众参与。大多数人对红树林的认知甚少,尤其是对红树林面临的生存危机知道得更少。要通过公共活动和生态旅游体验,让大家认识红树林,在空气清新、候鸟纷飞的优美环境中,感知红树林存在的真正价值。


最后是积极探索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和机制,大力开发红树林的林下经济、碳汇经济,解决好人树之争。


红树林的保护和利用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怎么说,生态优先,保持大局观、长远观、整体观,应该成为保护生态的根本遵循。





点击下方图片或者“阅读原文”

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二本新书



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

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 



往 期 精 彩 内 容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